深度破解傣族祖先的黑科技,我服了

2018-12-26 16:19:00
陶子
转贴
543
摘要:傣族多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傣族先民在长期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生产生活技术

傣民族跨境而居,长期以来,傣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不断的文化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傣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傣族多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傣族先民在长期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生产生活技术,其中又以制陶、织锦、傣医药、金银器加工、贝叶经等为主要代表。

制陶术,是区分人类从蛮荒到文明的分水岭,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双版纳傣族制陶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制陶术在古代神秘而又神圣,掌握制陶技术的艺人在村寨的地位和声望不亚于巫师,将粘土烧制成陶是人类的伟大创举,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其难度不亚于今天生产制作一部最新的ipone;说来,都是一项项黑科技。

回望历史,傣族先人的创造性让人肃然起敬,本文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一、傣族凉水缸之深度揭秘

   在西双版纳,人人都说用傣陶水缸装水又凉又甜,且听高人为你破解这个秘密。

   傣族祖先制陶时,用的原料是黏土,且要在这种土里加入一定比例的细沙子,傣陶艺人总结为“三碗泥巴一碗沙”,经过混合后的黏土制作的陶器表面变得比较粗糙、气孔较大,且有一定的吸水性。用这种陶器盛水时,水可以通过这许多的小孔向空气中蒸发,蒸发时,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汽态,分子的运动加快,其运动的动能增加。又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是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它只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水汽分子的动能是由水的热能提供的,当水变成水蒸汽时,便把陶器中水的热量带走,于是陶器中的水变得特别清凉。在炎热的夏天,傣族陶罐里的水清凉甘甜,解渴避暑。傣族水缸是家家户户必备物件,在村寨的路边搭一架子,放上一两个盛满水的水缸,招待远方路过的客人,也是傣族人民的待客之道,傣族先民在制作水缸时巧妙应用了能量守恒定律和蒸发的原理,在过去,这可是咱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黑科技产品。


二、深度破解傣陶存贮的秘密

    傣陶和普洱茶是西双版纳各民族改造和合理利用雨林自然的硕果,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次完成生熟茶的转化,先人们用的就是傣族陶罐。傣陶存储、冲(煮)泡普洱茶的历史悠久而漫长。傣陶存放普洱茶可是又一项非常黑的黑科技,且听讲解:普洱茶属于后发酵工艺,在存储过程中会在酶的作用下发酵,年份越短的生茶,酶活性越大,发酵过程需要的氧气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越多。傣陶烧成密度低,透气性好,给普洱茶从生普到熟普的发酵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和供给氧气提供了条件,非常适合存放生普用于自然发酵。同时,傣陶密度大小正好有隔水的作用,因此存放茶叶能保持既干爽又透气,此环境也不适应霉菌的生成,同理,用傣陶陶罐长期存放大米或食物,有一定的保鲜的功能。

    泡茶方面,高密度容器不透水不透气,用于泡茶,会保留茶叶的清气,香味比较清扬。低密度的容器,透气吸水,用于泡茶,会稍微吸收茶叶中的一部分气味,香味比较低沉。绿茶、红茶属于香味清扬的,所以历来用瓷器泡的比较多,而普洱茶属于后发酵工艺,香味低沉,则需要用低密度的陶来承载。

    傣陶存茶及泡茶,先人巧妙运用物理学的透气性和吸附性原理。


三、深度破解傣家竹楼冬暖夏凉的奥秘

   西双版纳这种平坝地形特征和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条件下,屋顶设计主要考虑隔热和防雨。不同地区采取的措施有不同的效果,在这种夏热冬暖的地区,夏季隔热除湿最有效的方式是自然通风。傣族地区竹楼有宽大坡陡的歇山式屋顶,上盖缅瓦(傣瓦)。缅瓦屋顶采用干挂形式,不像其他其他地区的屋顶板瓦之间用灰泥粘接,缅瓦为空挂,且手工制作的缅瓦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使得每两层缅瓦之间都产生空隙,形成了自然的空气间层。此空气间层对于夏季白天的通风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缅瓦本身热惰性指标虽然不大,但衰减倍数很高,这有利于白天的隔热,且缅瓦屋面整体上由于具有空气间层,空气间层没有蓄热能力,即热稳定性较差,又加上延迟时间短,使得整个屋面的蓄热能力很低,有利于在夜晚室内散热降温。相比较,在湿热地区,缅瓦空挂式屋顶较钢筋混凝土、砖、石等材料所形成的屋顶,有更好的通风隔热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石英湿热地区气候的生态构建方法。被动的降温隔热方式让缅瓦称得上真正的绿色建筑材料。

    缅瓦巧妙运用了物理学通风隔热性原理,这项黑科技绿色又环保,是不是也很厉害。

    友情提醒:房价那么贵,城市那么挤,天气又辣么热,我们找个竹楼安个家吧!!!哈哈


四、解码傣族土锅煮肉的秘籍

   傣族人民喜欢用土锅炖鸡炖肉,都说土锅煮肉味道极好,又是为什么呢?传统傣陶土锅为慢轮陶器,基本特点为手捏、拍打、低温烧制,不同于拉坯成型高温烧结的壁薄紧实,所形成的陶罐壁厚、烧结程度低、疏松多孔。所以慢轮陶器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土锅由于锅壁厚、材质疏松多孔,从而保温性好、导热性差。在炖肉过程中,因此底部的水不能迅速地获得足够的气化热,变成蒸气的少,而水的上下对流加剧,对流中过热的水又将热传导给水中的食物,因此,一方面土锅煮肉蒸气少,一方面,热量保留得也多。另一方面,肉汤的鲜味是一种挥发性物质,很容易随着水蒸气一起跑掉,炖肉时蒸气蒸发得少,水消耗得少,鲜味也就随之保留了下来。


傣陶的制作完全尊重几何学原理:在陶器制作中,各种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陶器应用了几何学中图形相似、全等以及对称性的原理。在制作用于盛物容器时,基本上都制作成了球形的形状,这样的陶器其体积是最大的。这应用了平面以及空间中面的性质:周长一定的平面图形,圆的面积最大;表面积一定的空间图形中,球体的体积最大,傣陶典型的青蛙肚造型,寓意着多子多育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寄托了谷物丰收的美好生活期待。



五、想学傣族黑科技?!还是先要知道慢轮隐藏的技术秘密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慢轮制陶中,需要用转轮进行制坯、塑型,常见的方式有: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而其中转轮的轴和木轮(木盘)用木材做成了圆柱形和圆盘形,它们的转动利用了刚体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即:慢轮转动时,可近似认为合外力矩为零,则为常量,由此得出转动惯量I与转动角速度成反比,转盘上离转轴越远的地方,I越大,其转速就越小,反之,转盘上离转轴越近的地方,I越小,其转速就越大。在用陶土塑形的过程中,器物横截面大的地方转速小,掌握该原理,在塑形时可很好的把握给器物力的大小及方向。

   看嘛,毫不起眼的小慢轮,可本身也是有物理技术加持的~~


六、新傣陶-新生活-新期待

   因为众多傣陶艺人的共同努力,今天的傣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傣陶艺术形式,传统傣陶具有的优点得以保留,使用功能得到了拓展,更好的服务与今天的生活需要。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